混凝土加入硅溶胶时,需从材料适配性、施工操作、环境条件、安全防护等多方面综合把控。
硅溶胶类型匹配
根据工程需求选择酸性、中性或碱性硅溶胶。例如,酸性硅溶胶(pH 2-4)适用于对碱性敏感的混凝土(如含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),而中性或碱性硅溶胶(pH 7-9)更适合普通混凝土,避免因pH差异导致反应不充分或结构破坏。
纯度与杂质控制
优先选用高纯度硅溶胶(SiO₂含量≥30%),避免杂质(如Na⁺、Cl⁻)影响混凝土耐久性。若用于海洋工程或高腐蚀环境,需检测硅溶胶中氯离子含量是否符合标准(如≤0.1%)。
与其他外加剂兼容性
硅溶胶可能与减水剂、引气剂等发生相互作用,需提前进行兼容性试验。例如,聚羧酸减水剂与硅溶胶混合时可能产生絮凝,需调整掺加顺序或添加稳定剂。
掺量控制
硅溶胶掺量一般为胶凝材料质量的1%-5%,过量可能导致混凝土脆性增加或凝结时间异常。建议通过试验确定掺量,例如在C30混凝土中,掺量2%时抗压强度可提升15%-20%,但超过3%后强度增长趋缓。
分散与搅拌工艺
浇筑与振捣
硅溶胶混凝土流动性可能降低,需适当调整坍落度(建议控制在120-180mm)。振捣时避免过振,防止硅溶胶凝胶层被破坏,影响密实性。
温度控制
施工环境温度宜在5-35℃之间。低温(<5℃)时硅溶胶反应速率减慢,需采取保温措施(如覆盖棉被);高温(>35℃)时水分蒸发过快,易导致表面开裂,需加强养护。
湿度与养护
浇筑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或喷洒养护剂,保持表面湿润7-14天。硅溶胶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快,但后期仍需持续养护以避免干缩裂缝。
避免与碱性物质接触
硅溶胶在强碱性环境中可能分解,施工时需远离新拌水泥浆、石灰等材料,防止局部pH过高导致性能下降。
个人防护
施工时佩戴防护手套、护目镜和口罩,避免硅溶胶接触皮肤或吸入粉尘。若不慎溅入眼睛,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就医。
储存条件
硅溶胶需密封保存于阴凉干燥处,避免阳光直射或冻结(低温可能导致凝胶化)。开封后未用完的硅溶胶需重新密封,并在1个月内使用完毕。
废弃物处理
含硅溶胶的废料需按危险废物处理,禁止直接排入下水道或土壤,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。
过程检测
施工过程中定期检测混凝土坍落度、扩展度,确保工作性符合要求。同时,留置试块测试7d、28d抗压强度,验证硅溶胶增强效果。
长期性能监测
对重要工程(如桥梁、海工结构)进行长期耐久性监测,包括抗渗性、抗氯离子渗透性等指标,评估硅溶胶对混凝土寿命的影响。
东莞市惠和永晟纳米科技有限公司©Copyright 2020 粤ICP备20027489号 技术支持:东莞网站建设